马斯克扩大商业帝国、扎克伯格梦碎裁人、李在镕开启新时代、马化腾放狠话砍业务,2022年全球最值得关注的科技大佬

(全球TMT2022年12月31日讯)2022年临近尾声!回顾去年这个时期,当时很多分析人士认为科技行业正在经历“拐点”,整体趋势向好。科技企业在疫情下发挥更大作用,在资本市场上获得更多青睐,科技公司的招聘工作也蓬勃发展。

然而到了今年的这个时候,再看2022年的全球科技行业,却是经历了巨大的挑战,甚至让人感到有些寒气逼人。数据显示,亚马逊、苹果、谷歌、微软、Meta和特斯拉这六大明星股,在今年的总市值损失超过5万亿美元。具体看,亚马逊市值蒸发约9000亿美元,苹果蒸发近8900亿美元,谷歌蒸发逾8400亿美元,微软蒸发超7800亿美元,Meta蒸发超7600亿美元,特斯拉市值蒸发7400亿美元。其中,亚马逊的股价甚至首次跌破2020年低点,迎来互联网泡沫破裂以来最糟糕的一年。同时,根据纳斯达克指数近12个月的跌幅,投资者总共损失了约7.4万亿美元。

美国硅谷上演裁员潮,中国科技高管也将“降本增效”作为当务之急。在这样的环境下,科技高管们的一举一动便更加引人关注,他们的决策不仅影响着公司的经营,也牵动着整个行业的变动。《全球TMT》就在年底和大家一起来回顾下“2022年全球科技行业那些最值得关注的人物”。

埃隆·马斯克(Elon Musk)

马斯克的故事向来很“精彩”,今年他又将自己的商业帝国扩大到社交媒体领域,收购推特,成为全球科技行业的焦点人物。

马斯克收购推特的交易可谓是“一波三折”,经历了大举买入股票、官宣、翻脸、妥协,最终在10月27日以440亿美元将推特私有化。而他戏剧化的操作在接手推特后更甚,先是立即解雇了原来的CEO、CFO并亲自上任;又进行大裁员,调整发文规则,暂停和恢复账户。马斯克还通过其企业管理的“强手腕”一改推特的工作氛围,取消远程办公,把办公室变成卧室。总之,马斯克就是不按常理出牌。对此,比尔·盖茨评价他的决策风格正在加剧数字两极分化,“一系列凭经验、直觉的决策活动导致推特混乱”。不过,马斯克却自信地表示,自己帮助推特避免了每年30亿美元的现金流出,2023年推特就可以实现现金流的收支平衡。

马斯克的初衷是将推特打造为一个像微信似的“综合性”服务平台,但我们都很难预测他还会做出什么样的决策。不过可以确定的一点是,随着马斯克商业帝国的扩大,他对科技行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2023年“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马斯克能否继续承受“王冠之重”呢?

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

从Facebook到Meta,扎克伯格的“元宇宙”梦在2022年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虽然Meta升级了Horizon Worlds,给元宇宙形象“长了腿”;发布了新款VR头盔Quest Pro并与微软等达成合作,但都无法抵消“元宇宙”所带来的业绩上的损失。一位Meta高管形容Horizon Worlds为“一个空荡荡的世界是悲伤的。”Facebook或许仍可以称得上是头部社交媒体,但Meta在过去一年却跌去约72%的市值。

于是,扎克伯格一边承认自己的错误“对增长的过度乐观导致了人员过剩”,一边启动了公司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一次裁员——13%,超过11000人将因此而离职,Meta成为了硅谷裁员潮中的代表企业。扎克伯格的决策也使投资人和员工对其表示怀疑。Meta的一位主要股东对扎克伯格提出了严厉的建议:将每年元宇宙的支出限制在50亿美元以内。在美国匿名网络论坛“Blind”上,Meta员工们通过各种评论,炮轰扎克伯格,称他面临一个很不确定的未来。

扎克伯格本人却很坚持“元宇宙”就是公司的未来,该公司2023年仍将把20%的成本和费用投入到Reality Labs。“元宇宙”确实被看做科技行业公认的风口,但扎克伯格的激进投资却是“无人能及”。

孙正义

科技高管在2021年以前的乐观投资最终在2022年变成了沉甸甸的“账单”。除了扎克伯格,孙正义也算一个。

软银集团难看的业绩表现使得孙正义面临职业生涯中的最大滑铁卢,因为由其设立的愿景基金表现不佳。孙正义不得不承认不该在市场高峰时期收购初创企业,其投资组合存在大量问题和失误。“我为自己过去贪图暴利而感到羞愧。我们太自信,太好高骛远。”不久后,65岁的孙正义便宣布以后不再出席软银财报会议。其实孙正义早在2014年软银高光之际选择过急流勇退,而八年后的这次隐退却显得有些不得已而为之。

告别软银后的孙正义将专注于芯片公司ARM,在以400亿美金将ARM买给英伟达的计划落空后,孙正义开始谋求ARM的独立上市。孙正义豪言称:“ARM上市将是芯片业史上最重要的IPO。”在经历了连续几年的“打击”之后,孙正义能否发挥出ARM这张牌的能力,将软银重新带回巅峰呢?

李在镕

三星电子在2022年正式进入“李在镕时代”,李在镕于10月27日升任为三星电子会长。2022年对于李在镕来说是格外忙碌的一年,他出访了欧洲、中东、东南亚多国,会见了阿斯麦、ARM、宝马等企业高管,考察阿联酋核电站项目,出席三星电子越南研发中心落成典礼等。李在镕表示,三星正面临市场低迷等全球危机。过去几年三星电子止步不前,没能引领新领域发展,在既有市场上遭遇竞争对手的猛烈追击。他为三星电子绘制了新的蓝图,将致力于半导体、生物科技和下一代通信等未来产业。随后,三星电子宣布未来5年在这些领域总投资450万亿韩元的计划。

同时,李在镕也在对公司管理层进行革新。12月,李在镕升任三星电子会长后首次对社长级高管进行人事调整。此次调整涉及9人,其中7人晋升为社长,2人调任分管业务。为网络业务增长、半导体业务开发及制造力量有大贡献的DX部门和半导体部门副社长均晋升为社长,还首次起用了非继承人出身的女性社长。

不过面临全球经济放缓,消费需求减弱等困难,高盛估计三星将面临一段艰难时期。高盛预估,三星电子2022年第四季度的营业利润约为5.8万亿韩元,早些时候的预测则为7.8万亿韩元,需要到2024年才能回暖。李在镕将如何面对挑战呢?

魏哲家

芯片产业的“全球化”发展在2022年遭遇巨大困境,焦点企业台积电面临更多抉择,作为台积电总裁魏哲家也多次公开发表观点。在2022台积电技术论坛上,魏哲家分享了他观察到的芯片行业的3个改变,其中提到“一个全球化有效率供应系统时代已经过去,所有成本会急速增加,将与客户紧密合作降低风险。”12月,在玉山科技协会主办的论坛中,魏哲家更是坦言,地缘政治的对抗正扭曲半导体市场,并消除全球化的好处。同时,他也指出,控制半导体产业链并不容易,买机器建厂是最容易的步骤,但技术“没那么容易”。

台积电2022年投资建厂计划不断。12月6日,台积电宣布美国亚利桑那州晶圆厂开始兴建第二期工程,两期工程总投资金额约为400亿美元。此外,台积电和索尼,电装等日本企业合资在熊本县修建一座28nm/22nm成熟芯片工厂,并且考虑建造第二座。台积电还计划在德国德累斯顿市建立其第一家欧洲工厂。

而面对芯片市场整体较为低迷的情况,半导体分析师也开始担心台积电明年的订单会减少。投资银行华兴资本分析师表示,对该公司的真正考验将是在2023年上半年。摩根大通也警告,台积电明年上半年营运将陷入低谷,全年营收恐无法达成公司订下的增长目标。魏哲家也看到了行业的压力,他判断2023年半导体行业可能会衰退,台积电也难以幸免,但台积电的业务更具弹性,因此2023年仍会是增长的一年。

马化腾

和国外的“裁员潮”相对应中国科技公司高管开始绞尽脑汁地“降本增效”,业界传言常有某某互联网大厂裁员了、减薪了。临近年底,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的内部讲话坐实了互联网行业多有难。

马化腾在内部员工大会上承认,腾讯今年砍掉了许多业务,且不要留恋,今后还需要继续加强和坚持降本增效。马化腾的讲话也透露出一些业务的发展前景。比如,国内游戏市场的版号肯定是紧缩状态;视频号基本上是全公司的希望等。据统计,今年年内腾讯至少关停、下架App应用16款,另外还有29款游戏遭到下架。同时,根据腾讯财报,公司在第二季度就裁员超过5000人。腾讯还面临着南非大股东Naspers的持续性减持,同时出售了所持的京东、美团股份。

腾讯是中国互联网巨头,它所面临的的困境对很多企业来说可能更严重。马化腾的讲话是激励团队找回创业者的状态,但也传递出2023年“降本增效”或许仍将是整个中国互联网行业的战略重点。

孟晚舟

2021年9月25日晚,孟晚舟乘坐中国政府包机抵达深圳宝安国际机场。10月25日,孟晚舟回到华为上班。孟晚舟是华为CFO,也是华为创始人任正非的女儿。2022年3月28日,孟晚舟出席华为2021年年度报告发布会。她以华为公司副董事长、CFO的身份进行了回国后的首次公开亮相。孟晚舟称,自己此前还是四年前参加华为年报发布会,回国后的几个月在不断学习,希望跟上社会的脚步。她表示,“2021年对华为而言,我们也许已经穿过了这次劫难的‘黑障区’。”4月份,孟晚舟身上又多了个新职务,担任华为轮值董事长。

12月2日,美国正式撤销了对孟晚舟的指控。近日,孟晚舟出席中国移动2022全球合作伙伴大会发表演讲,强调华为的“迈向5.5G时代”的产业愿景以及围绕六大方面打造的技术生态。孟晚舟已正式回归华为的工作中。

罗永浩

罗永浩在2022年迎来了职业的新转折。1月初,有消息称,锤子数码科技破产申请已全部撤回,罗永浩的“真还传”快要接近尾声,他表示将回归科技界。此后,罗永浩在与刘作虎和罗翔展开的一场真实对话中透露,不会再重返手机行业,而是进入长期看好的AR(增强现实)和VR(虚拟现实)市场。如今,我们知道罗永浩的新公司名为“Thin Red Line”,主攻AR。相关企业为“北京细红线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8年7月25日,注册资本为10万人民币。目前,该公司完成了约5000万美元天使轮融资,由美团龙珠领投,蓝驰创投、联想创投、经纬创投、大疆创新、ATMCapital等投资机构及黎万强、吴泳铭等科技界人士跟投。

罗永浩曾表示,“锤子”虽是一个失败的创业项目,但对他后半生的帮助特别大。他称,“我回头去看的时候,没有比锤子科技做不下去这件事对我的帮助更大”。 罗永浩重新创业的勇气令人佩服。他表示,AR是下一代计算平台,想在AR时代抢先做出一个像2007年的iPhone+iOS一样的东西,成为下一个平台上类似苹果一样的公司。他称自己在产品层面有把握胜出,但这种平台级的战争,仅靠好产品是不够的,因此也做好了被大公司收购的准备,实在不行,就做AR时代的华米OV。罗永浩言明这是最后一次机会,相信一定会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些东西。

稻盛和夫、出井伸之等

最后,在2022年也有一些知名的企业家逝世,但他们留下了宝贵的企业运营经验,值得行业人士学习。

被誉为日本四大“经营之圣”之一的日本京瓷公司创始人稻盛和夫8月24日上午8点25分因年老体衰在家中去世,享年90岁。稻盛和夫1932年出生于日本鹿儿岛市,1959年创立京瓷。稻盛和夫的经营管理模式被称为“阿米巴经营”,透过如同变形虫般的小组织式管理会计方法,使企业成员具有经营者的意识,达成企业“全员参与经营”,广为人知。

索尼集团前首席执行官出井伸之于6月2日因肝衰竭在东京去世,享年84岁。出井伸之于1995年4月至2005年6月担任索尼首席执行官,在任期间索尼2001年财报创下史上最大市值,任职后期也遭遇索尼危机。

华为公司监事会副主席丁耘因突发疾病,于10月7日凌晨不幸去世,享年53岁。丁耘在华为工作了26年,为公司的成长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公开资料显示,丁耘除了担任华为公司监事会副主席、总干部部长外,还是企业BG(业务集团)总裁和运营商BG总裁。

旷视首席科学家、旷视研究院院长孙剑博士因突发疾病抢救无效,于2022年6月14日凌晨去世。孙剑全面负责旷视技术研发,带领旷视研究院发展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计算机视觉研究院。

6月29日,打印机制造商施乐控股公司表示,59岁的首席执行官约翰·维森廷(John Visentin)因持续的疾病引起的并发症而去世。维森廷于2018年5月加入施乐公司担任CEO,他还是施乐副董事长。

韩国最大的游戏企业Nexon创始人金正宙于2月28日在美国夏威夷逝世,享年54岁,公司方面并未公布金正宙死亡原因。金正宙从很久以前就定期接受抑郁症治疗。